贝聿铭,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始终坚持着现代主义风格,在将建筑人格化的同时,也在作品中注入了东方的诗意,被尊称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今天,小工就与大家分享关于贝聿铭先生的那些建筑设计。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2019年),出生于广东广州,祖籍江苏苏州,美籍华人建筑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土木专家
贝老作为站在建筑界巅峰舞台的华人,1983年便获得了普利兹克奖(建筑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其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等材料。
△贝聿铭部分建筑作品
01
法国卢浮宫金字塔
卢浮宫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位于巴黎卢浮宫的主庭院拿破仑庭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该设计被誉为“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02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为东馆预留的梯形地块并不好做建设处理,再加上与传统古典老馆和国会大厦对视的关系,现代风格设计的建筑在这里困难重重。贝聿铭在设计方案的初期阶段,利用西馆轴线和宾夕法尼亚大道的夹角形成三角型,并在梯形地块中重复利用着这个直角三角形,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与对称的古典主义西馆相呼应。贝聿铭巧妙地利用三角型解决了新旧建筑的视觉平衡以及不规则地形所带来的问题。
贝聿铭的几何学三角型不仅仅用在平面布局上,而是贯穿了东馆的每一个角落。东馆入口的五个大小不一的三角锥形玻璃体,通过三菱镜原理成为地下空间的采光窗中,庭顶上25个三角锥体组成的钢网架天窗,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光线变化莫测。
03
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于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彼时,建成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大厦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
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庭园,园中有流水、瀑布、奇石、树木。流水顺地势潺潺而下,可以消灭周围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生生不息,隐喻财源广进,象征为银行带来佳运。而搂底设计并未像香港一般的惯常方式将建筑盖满整个基地,而是用心地在东西两侧规划了庭园,为人挤楼拥的香港创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间。
04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于2003年落成,是以玻璃和钢铁制成的现代建筑物,建筑用了大量天然石料及玻璃材料,使得新扩建的2800平方米展览面积的建筑自身即具有“展厅”特色,把巴洛克式的古典建筑风格同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从而表现出历史与未来的结合。
文章来源:《现代建筑电气》 网址: http://www.xdjzdq.cn/zonghexinwen/2021/0304/650.html
现代建筑电气投稿 | 现代建筑电气编辑部| 现代建筑电气版面费 | 现代建筑电气论文发表 | 现代建筑电气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建筑电气》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