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想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如何完美融合,中华艺术宫无疑是最佳样本。建筑外形就是一幢巨大的鼎,庄严而稳重。上海博物馆以收藏青铜器著名,一楼展厅,商代青铜大鼎让人惊叹铸造工艺之精湛、设计构造之科学、审美想象之瑰丽。鼎,祭器、也是礼器,更是食器,“民以食为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华艺术宫原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世博会的标志建筑。那届世博会成功举办,“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更深入到上海这座城市,浦东这片热土。鼎,所代表的三件事,正乃国之大事也。常有人开玩笑,说“陆家嘴三大神器”,注射器——东方明珠,搅拌器——金茂大厦,开瓶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其实,真正的神器,是定鼎九州、一言九鼎、钟鸣鼎食、承故鼎新之中国馆。
中国馆通体披中国红。颜色,在中国文化中,从来就不仅仅是自然的光学现象,而蕴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内容。五行、五脏、五音、五方、五彩,五彩与五行,颜色与天地自然之道相对应。红色,不仅是革命的象征,更是太阳的面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二者的颜色,都为红,也就是中国馆的色泽。记得2010年世博会期间,凡进入中国馆的参观者,都得到一枚中国馆图形的印。一个中国红的“华”字,繁体、草隶,是中国馆平面图形。大写的中华,屹立于浦东大地,屹立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之前沿,向世界展示中国,融合最民族的和最世界的。
作为2010年世博会第一标志建筑,中国馆已成为浦东最靓丽的符号。但世博会申办时,提出的标志建筑却和宝鼎中国的中国馆相距甚远。
二
2002年7月,我从华东师大博士毕业,到上海市委宣传部工作。8月,被借调到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申办宣传办公室,因定于2002年12月3日在巴黎投票确定举办国,申博宣传办公室又称123办公室。分给我的一项主要工作,是撰写采访口径。记得当时最坚定的理念是,一切始于世博会。
当时讲得最多的话是,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将在南浦大桥至卢浦大桥之间,4.3平方公里的区域举行,世博会参观人次将达到7000万,世博会的标志建筑是人行花桥。据设想,桥跨越黄浦江两岸,是继杨浦、南浦、卢浦大桥之后,连接浦西浦东的第四座大桥。所独有的,是桥不走车,只行人,如不远处南京路步行街,桥栏鲜花装饰,五彩缤纷。行人在距江数十米的桥面驻足,眺望黄浦江两岸,一边百年沧桑,繁华依旧,一边大厦如林,青春靓丽。而且,市民和游客不需借助任何交通工具,即可浦西到浦东、浦东到浦西……
申博宣传办公室一项主要任务,是陪同中外媒体拍摄上海建设成果。中央电视台四套中国报道栏目,拍摄申博专题片。其中一个拍摄点,是从正在建设的卢浦大桥桥面拍摄规划中的世博园区。2003年6月通车以来,卢浦大桥早已成为联通浦东浦西的交通动脉。这座世界上跨度第一的钢结构拱桥,如一道永恒的彩虹,飘落黄浦江两岸,又如一幅正弦函数图像,时刻标示着浦东发展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此次采风活动,第一站就是参观浦东开发开放展示馆,门楣上鲜红的大字——“在国家战略引领下”,改革开放四十年、浦东开发开放二十七年,确定地说,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浦东。因此,在大格局中,改革开放是自变量,浦东是因变量,但浦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经济、科技、文化、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创造,众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又成为自变量,带动更广阔领域的发展变革。
平时远观,或乘车经过南浦、杨浦大桥时,并未感觉多么雄伟,而且,以精致自豪的上海,也似乎不以雄伟为尚。亲临现场,却绝对给你不一样的感觉。我陪着中央电视台的摄制小组,乘小艇到达江面上的工作平台。建成后的卢浦大桥,通体没有一个桥墩,建设时,却有数座直插江底的钢铁支架,用于运送建筑材料和施工人员。我们乘施工罐笼到达桥面,不是直达,中间还换乘了一次才到。“罐笼”一词,也是我当时直观想到的,说是电梯,显然太简陋了,但也不是吊篮,我想起了煤矿工人上下矿井乘坐的罐笼。同是施工所用,同是工人所乘,应该最贴切。
铁的栏杆,钢网铺成的桥面。小心翼翼地走在桥上,向脚下看,透过网眼,直视黄浦江心,不由地有些心惊。虽然确定安全无虞,依然小心翼翼,同去的央视女记者直呼害怕。平时读书,喜欢“浩然正气”“天风浩荡”,更向往凭栏远眺,“把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慷慨深沉。到卢浦大桥施工现场才知道,真正浩荡的天风是怎么回事。栏杆更不敢去拍,却饱饱地放眼遍览黄浦江两岸,我知道,这样的机会,大约再不会有。其时,规划中的世博园区,还是一片工厂。这次浦东采风,见到一组照片,从1990年浦东开发至今,每年同一地点拍一张,2003年的浦东,和我的记忆重合。
文章来源:《现代建筑电气》 网址: http://www.xdjzdq.cn/qikandaodu/2021/0303/642.html
上一篇:基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农艺师培养研究
下一篇:城市组诗
现代建筑电气投稿 | 现代建筑电气编辑部| 现代建筑电气版面费 | 现代建筑电气论文发表 | 现代建筑电气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建筑电气》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