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亦是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兼文学家与建筑学家于一身,“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金岳霖对诗人如此称咏。其诗歌不仅渗透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色彩,也晕染着一种建筑气息,呈现出独特的“建筑意”特色。“诗有诗意,画有画意,同样,建筑有建筑意”[1]。
一、“建筑意”在诗歌中的集中体现
“建筑意”与“建筑意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如“意”与“象”表示不同的内涵。意象包含“意”和“象”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的统一。这里的“象”是客观的物或人所展现的形象意念,如物象、映象、形象、表象;而“‘意’表示意念、意向、意愿、意趣等主观感受的‘情意’”[2]。简言之,意象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是意中之象。
(一)“建筑意”抒写诗意
诗歌的“建筑意”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词汇,其实早就是建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面向建筑学界和文学艺术界沟通的桥梁。这一概念最早应是出现在1932 年出版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四期的《平郊建筑杂录》一文中,作为中国建筑学领域的拓荒人林徽因写道:“在建筑师的审美眼中,那些美的存在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3]林徽因赋予建筑物其更多诗意的内涵,塑造了很多颇具意味的建筑意象,如诗人笔下的阁楼、高塔、静院、飞檐、小桥、老井、古碑等,大到楼宇宫殿小至民居摆设,皆可入诗。
林徽因在考察古建、搜集第一手资料之余,常常能从古代建筑中引发出艺术的灵感。如赴山东之行,路过泰山,写下“不因一个人走路,路更蜿蜒,/短白墙房舍像画,仍画在山坳另一面”(《山中》)[4]。诗中所捕捉到的“短白墙房舍”这一建筑意象,为诗歌营造了一种光影交变、和谐流畅的美学意境,更为山中之行增添了一段美的视觉享受。这不是单纯的建筑与绘画所能达到的境界,诗歌更能调动人心理的波动,感染着我们的视觉神经,表现在诗歌当中有一种立体画面感。所以林徽因诗歌中的建筑意不仅以诗中建筑意象的形式存在,还包括诗歌的外形架构、诗中散发的精神气韵、诗人营造的空间意境等,这些因素都可以体现林徽因诗歌中的“建筑意”内涵。
“建筑意不仅有诗情画意,而且有一系列蕴含时代精神、历史沧桑、伦理观念、人生哲理、民族意识等其他文化意蕴”[5]。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神韵与律动感在里面,所以比一般的建筑学的美学概念还要广。经时空的变迁,历史的兴衰,凝结在建筑客体中的“建筑意”内涵是会发生变化的。林徽因将科学的视野、建筑师必用的材料、光影所勾画的造型等运用到诗作当中,架构起一方诗意的阁楼。那《城楼上》“城墙边的护城河、蔓草野花掩盖下的古墓、白鸽掠过的古城楼”,《静院》中的“离离落落的院子、灯火幽暗的窗槛、黑得兽似的屋脊、沉默蜿蜒的石阶”,《孤岛》上“人工搭造的虹桥、玲珑独对云心的小塔、天然的埂堤、苦心孤诣所做特殊的轮廓”,诗人正是借助诗歌中的建筑意象来铺景、造境、传情,为读者呈现情景交融的立体画面,聪慧的林徽因将“建筑意”书写进诗歌世界里,并找到灵魂皈依的处所。
(二)诗情画意彰显“建筑意”
从艺术的审美角度来分析,“建筑意”还体现在诗文与绘画当中,用文字来解答表现为诗意,用图像来勾勒则表现为画意。林徽因在建筑艺术的审美中所领悟的诗意与“建筑意”这两种艺术的相互渗透正与之相契合,而且达到了一种对建筑美的自觉升华。建筑经诗歌润色,超越冰冷的砖瓦和高低的距离而显得更有生气,也成就了一种美学的积淀。如状物诗《桥》:“南北两岸莽莽两条路的携手”“虚空的环洞”“在一钩倒影里续成圆形”[4]全诗句句写桥,从科学角度上看,诗人描述了桥连接两岸的交通功用和完美造型。从艺术角度上看,诗人将“虚空的环洞”比作博大的胸怀;桥所承受的万千脚步看作是一种责任;桥身与倒影所呈现的圆形看作是久经风霜的心灵赞赏。可见“建筑意”要想凭借材料与技术所构成的艺术形式,在美学中达到朦胧美与意境美,也要靠诗歌来造境,靠诗意来传情。
有绘画功底的林徽因,早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主修美术专业,绘画使她善用美术家的眼光去观察建筑。林徽因善将建筑、绘画、诗歌这三个不同门类的艺术联系在一起。林徽因的很多诗歌灵感都来源于日常建筑中的图画。如诗人在昆明避难所见:“这是立体的构画,/设色在小生活旁边,/阴凉南瓜棚下茶铺,/四面窗开着,喝茶。”(《茶铺》)[4]我们勾勒了一幅简笔画:茶铺、瓜棚、说笑的邻居,简易的设施,简单的生活,表露着林徽因的泰然自得。
文章来源:《现代建筑电气》 网址: http://www.xdjzdq.cn/qikandaodu/2021/0122/567.html
上一篇:现代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探讨
下一篇:建筑电气设计中重要问题探讨分析
现代建筑电气投稿 | 现代建筑电气编辑部| 现代建筑电气版面费 | 现代建筑电气论文发表 | 现代建筑电气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建筑电气》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