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园林的苏州,闹市中却坐落着一座充满异域风情的校园。从青砖黛瓦突然步入红砖拱券,跨度大得让人有些猝不及防。苏大的前身是东吴大学。百年的时光流转,苏州园林的古典意境,欧洲哥特式建筑的装饰语汇,以及建成不久的现代建筑,在苏大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逐渐融为一体。
在这样的校园里,我成了建筑专业的一名学生。四年之中,我无时无刻不在体味着建筑的美。漫步校园,我常常驻足流连,从文星阁到钟楼广场,数百米的校园主轴,沿途留下了许多关于建筑的青春记忆。
1.法学院
2.方塔
3.红楼
文星阁:登临,穷大千之眼界
平日里闲暇之余,我常会独自一人在情人坡上看书,耳边伴着不远处文星阁下各种社团活动的喧闹。这座建于明代末年的文星阁,可能是这所不大的校园里,历史最为久远的建筑了。
文星阁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建立之初作为苏州平江府长洲县学附属建筑而出现。外观整体呈四方形,底层设三级青石台基,上方开辟棋门,可从两侧拾级而上。从外部看,四层建筑主体自下而上有并不明显的收分处理,形成笔直的外轮廓线。顶层覆盖四角攒尖,中间葫芦结顶,覆顶下方四面设有八角倚柱,柱头处斗拱隐现,端部更是翼角起翘,犹如鸟翼翩翩欲飞。
阁内多为砖石结构,仅有二三层间的楼板和阶梯为木制构件。顶层借由三层与四层的通高形成四方空井,沿墙构建曲折回廊。登上三层后,便可见正中悬有一口巨钟,上覆铭文“文星宝阁”四个大字。
文星阁本是当时江南地区县学学塾的常见建筑,阁中多置大钟以作晨课晚钟报时集合之用。“文星”之名,亦与夜空中的文魁星紧密相连,寄寓当时的县学先生对学子科举夺魁的厚望。文星阁建成后,也的确不负所托,中国科举史上唯一连中县试、府试、院试“小三元”和乡试、会试、殿试“大三元”的“六元”清代状元钱棨,就出自文星阁下,那群跟着先生诵读《幼学琼林》的蒙童之中。
而后数百年里,这里又相继走出了费孝通先生和金庸先生等大家。“文星”二字,既是“文魁”之星,亦是“文曲”之星。当别处的文星阁在历史长河中湮灭殆尽的时候,苏大里的文星阁百年不衰。
阁内的大钟因为年久失修,更因后来校内西式钟楼的修建,早已弃置多年。然而遥想明清之时,每日文星阁内钟声轰响,姑苏城内必然是书声琅琅,一番浩然景象。吴地雅言最是温软,读起书来,却是一等一的适用。
历经百年沿革,周围林立的碑台已然变成了青年学生的言笑晏晏。这座独自在苍穹下屹立数百年的方塔,也因此而多了几分蓬勃的朝气。无论从哪个角度抬头仰望,都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发出“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的气魄。这是一种愿景,来源于百年里孜孜以求的一代又一代苏大人。
钟楼:凭栏最忆是晨钟
在苏大的校园主体轴线上,自北向南,钟楼位于“春晖”“秋韵”“夏润”“冬瑞”四楼的正南方向。作为曾经的主教学楼和集会场所,时至今日仍然是苏大最引以为傲的校园建筑之一。
钟楼原名“林堂”,为了纪念苏大奠基人林乐知先生而得名。主体建筑共三层,墙体为红砖与青砖混合砌筑,南北则有砖砌劵拱形成的外廊。中央拱门略有透视门的效果,是典型的西式做派。钟楼的所有窗楣均有红砖装饰勾勒,中央则是一座六层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塔楼。塔楼顶部有报时大钟,四向方位均有钟面和指针。每日整点的报时钟声在校园里回荡,与清幽素雅的校园景观相辅相成。
从规划层面上讲,钟楼位于苏大校园的中心位置,起到总领全局的作用。垂直的塔楼打破了原有水平天际线的单调,增加了校园建筑群的空间层次。钟楼正立面的石制玫瑰花窗更是与厚重的砖石墙面形成虚实对比,削弱了砖墙厚重感的同时,增强了立面的轮廓感,形成强烈的光影效果。
钟楼测绘是苏大建筑系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的必修课。虽然钟楼部分的作业只限于正立面,但绘制出完整的玫瑰花窗,以及下方数排的罗马柱式和石制券廊,同样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先用横杆、卷尺和激光测距仪测定钟楼底层整体的长宽,再用单反拍下照片,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图片调平和缩放,调整到一定比例后,照着图片在白卡上用铅笔仔细打上底稿。三角尺、比例尺、模板尺、曲线尺,底稿线条必须横平竖直,曲线的半径也不能有所偏差。等到所有铅笔底稿绘制完毕,还要用勾线笔画上墨线。墨线分为三个尺寸,分别对应外轮廓线、构件轮廓线和尺寸线。一张完整的钟楼立面图,仅仅是绘制底稿,便要耗时两到三天。
文章来源:《现代建筑电气》 网址: http://www.xdjzdq.cn/qikandaodu/2020/1005/478.html
上一篇:论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
下一篇: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研究
现代建筑电气投稿 | 现代建筑电气编辑部| 现代建筑电气版面费 | 现代建筑电气论文发表 | 现代建筑电气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建筑电气》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