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建筑专业院系教育工业化的科学考量

来源:现代建筑电气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院系”方式的大规模教育现象的普遍存在。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现代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

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院系”方式的大规模教育现象的普遍存在。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现代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人类科学和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某种意义而言,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取决于“教育”的合理性,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可能阻碍了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显然,现代“院系”方式的教育是需要进行科学考量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首先,现代“院系”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

现代“院系”教育源于西方文明,早在古罗马,就有从事“工程技术”教育的“学校”。在西方文明主要源地之一的罗马城,公元228年便有被认为是“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的教育机构出现,其中,就有“建筑工程技术”教育。其后,自公元334年起,帝国的各地也陆续分置了“建筑工程训练学校”。专业性的“建筑学校”由此产生,这或许就是“建筑”专业的现代“院系”教育之源。只是其源为“工程技术学校”或“工程训练学校”,是为了工程建设需要的技术 训练,与现代院系教育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只是一种技术培训机构,还谈不上是科学教育的院校。不过,作为一种群体性受教的学校,与师徒相承的个体传授已有很大的区别,是现代院系教育的雏形。

令人遗憾的是,工程技术教育学校在欧洲中古时期并没有得到沿袭发展,真正启蒙院系教育的是对古典时期的复兴,包括工程技术教育的复兴,而且是非仅物质形态的文艺复兴。只是最初的建筑教育的复兴形式是Bottaga(即“艺术私塾”),而后才逐渐有设计学院或艺术设计学院等的创办。最具近代院系建筑教育意义的是巴黎艺术学院的创立和发展,巴黎艺术学院至1793年已发展成为当时欧洲最完善的建筑教育学院,奠定了近现代建筑院系教育的传统。

当然,确定创立现代院系建筑教育方式的,应该是工业革命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Bauhaus” 学校(音译“包豪斯”,是德语“Hausbau”房屋建造前后两音节的倒置)(参见图41-1左),即培养建造房屋的建筑师的专科学校。1919年,该校由现代建筑大师W·格罗皮乌斯在魏玛创办,并出任首任校长,把“文艺复兴”三大艺术形式的建筑、雕塑、绘画融为一体,作群体性的教育培养。尽管“Bauhaus”学校实际存续的时间仅14年,且从魏玛、德绍到柏林,三迁其校址,仅培养了约1200名学生就被查封停办,但其办学方式及思想对建筑教育的影响是广泛的,被誉为是一种“Bauhaus精神”(参见图41-1右)。

图41-1 现代“Bauhaus”教育示意例图(左:“德绍”校区;右:“百年”博物馆)

“二战”后,为了医治战争留下的严重创伤及尽快恢复人居生活秩序,工业化成为战后人类社会生活及发展的主导思想。以一般常理来看,生产建设“工业化”似乎情有可原,但科学教育“工业化”就值得商榷了。但现代社会却一直是工业化教育,这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显著,且基本上均呈上升趋势。4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仅有普通高等院校400余所,年招生数不足30万人,校平均年招生数仅六七百人;“改革开放”40年后的现今,中国有普通高等院校约2600所,年招生达七八百万人,校平均年招生数近3000人。也仅此大概指标看来,40年前的中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每校平均仅三四千人,现今则基本上均在万人以上,大院校甚至有数万人,其增速真是令人惊讶,也真的是工业化的增长速度。对建筑专业来说,40年前中国只有少数的几所院校置有建筑学这一专业或系(如上世纪50年代初院系调整后的“建筑老八校”的南京工学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工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今的大学设有建筑院系则非常普遍,甚至如非理工院校的东北师范大学都置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

显然,建筑专业院系教育已呈“工业化”演进趋势,在近年还出现了加速增长的发展态势,这是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一种科学教育现象。

其次,“工业化”教育的特点是大量“标准(知识)件”的快速产出。

工业化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机器生产,即便是传统产业的农业生产,其工业化的特征也是动力机器代替人畜生物力的生产。而机器生产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标准化,从生产机器、生产原料、生产过程到生产结果及产品检验等,都是有标准的。自有了标准的概念,任何物质产品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以此为生产目标,这是人类文化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且这一标准概念实际上已渗入到现代社会的所有领域,这大致就是工业化教育的形成渊源及主要概念,也由此构成了院系教育的基本框架。

文章来源:《现代建筑电气》 网址: http://www.xdjzdq.cn/qikandaodu/2020/0813/422.html

上一篇:现代建筑水暖施工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试论色彩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建筑电气投稿 | 现代建筑电气编辑部| 现代建筑电气版面费 | 现代建筑电气论文发表 | 现代建筑电气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建筑电气》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